第(2/3)页 “诸位都是干吏,土地赋税制度在变更之后有多少好处自然不用多讲,只要有了土地、通河通渠、减租减税的政策长久坚持下去,孤相信我唐之内将再无流民。 而这样的功业不仅是属于陛下的,更是属于你们,将来青史之上也会为诸公留下浓重的一笔,千秋万世之后,子孙后代们所称颂的。” 先给诸臣带个高帽,毕竟这事还得让他们带头的作用,否则有下面那些士绅能这么心甘情愿的迁走呢,在用地价之利煽动狭乡的百姓,那这活儿可就有笑话看了。 老百姓虽然对士绅们嘴上很是埋怨,可心里着实是羡慕的紧,处处以他们的行事作风为风向标,这就是所谓的跟风,李承乾心里十分的清楚,所以才和颜悦色的与他们“商量”。 随后,又从利益出发劝说诸人这其中的利益:首先,不管是勋贵世家,还是普通的士绅,他们是不可能自己去种地,名下的土地除了租出去的以外,都要雇佣百姓来完成,想凭借家中那点奴仆来干是很不现实的。 其次,一旦朝廷的政策实行,土地的价格则会一路下跌,他们手中土地不仅没人耕种,更是连连贬值,而且空置的土地还要上缴数倍的罚金,实在是得不偿失。 过分的把精力耗在这上面,只能是越来越让他们的产业越来越贬值,完全必要吃饱了的计较那么多。 最后一点大唐如今的变化,从贞观初,朝廷不仅出台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惠及百姓,更是鼓励工商,以现在户部的税收来说,将近七成来自于工商业。 朝廷从来没有禁止过官宦之家的产业,这些年大伙儿也都赚的盆满钵满了,既然如此何必在乎移个两三百里的耕地呢! 李承乾的话是把窗户纸捅破了,朝廷不禁官宦人家从商,就是特意给他们留下一条开源之路,为的就是在改革土地制度的时候,不至于像历朝历代那么激烈,这也是李世民当初故意为之的,所以他们早就身在彀中而不知了,工业区不就是这样的产物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