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投其所好-《我欲扬明》


    第(2/3)页

    徐渭赶紧逊谢道:“年兄言重了,言重了……”

    严世蕃笑着打断了徐渭的谦逊之辞,笑道:“说是文房四宝,只说了三样,年兄还是容世蕃把第四样宝物也一并展示于此吧!”说着,他把先前放在一旁的那只长方形锦盒轻轻揭开,从里面拈出了一只‘毛’笔。

    那‘毛’笔一看就绝非凡品,笔杆和普通‘毛’笔一般粗细,却不知道是什么材质制成,黝黑中隐隐透出光芒来。再沿着笔杆看下去,那笔套却是晶莹圆润的和田‘玉’镂空磨尖做成的。徐渭的目光立即被吸引了过去,同时在心中暗自慨叹:只是把那无比坚硬的和田‘玉’磨成一只圆锥体的笔套,整体还十分光滑,没有一丝瑕疵,就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工。笔墨不过是读书之人日用之物,如此奢侈装饰,岂不有伤敬天惜物之道……

    严世蕃托着笔身,捧到了徐渭的面前,说道:“此笔的笔杆是成祖爷派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犀牛角做的,之后就没有再得到那么大的犀角了,这样的笔杆也就难得一见。徐年兄再看这笔毫——”

    徐渭原本以为严世蕃接着要向自己展示笔套,却没有想到严世蕃非但只字不提,还拔开笔套,很随意地半放半扔搁在了桌上。徐渭情知严世蕃这样的相‘门’子弟一定是觉得那样的‘玉’制笔套虽然耗时费力,却也算不上什么稀罕之物,就顺着严世蕃的示意,看向了刚刚‘露’出来的红里通亮的笔毫。

    严世蕃说:“此笔最难得就是这笔毫。嘉靖十六年,云南的土司套了一只通体火红的狐狸,许多人都说,怕是一千年都难得遇到这么一只,就不敢自家留着,专程派人跋山涉水贡到宫里。御用工坊拿它的尾‘毛’做了笔毫,总共只做了不到二十支,一半敬奉皇上御用,一半拿来赏赐朝中大臣,当时只有几位内阁辅臣受赐恩赏。嘉靖十七年正月,皇帝举行‘尊天重典’,家父时任礼部尚书,勤勉王事,尽职尽责,一应礼仪大典无甚阙失,皇上龙颜大悦,便给家父特加太子太保衔,又赏赐了这支御笔。家父一直舍不得用,世蕃昨日讨了来,赠于徐年兄。”

    听到严世蕃这么说,徐渭心中顿时有了主意,赶紧起身,拱手向天遥遥一拜,然后又朝着那支狐毫御笔躬身一揖,这才说道:“既是天恩特赐,下官更不能僭越收受……”(电  脑阅 读     .1   6   k  x  s  . c o М)

    严世蕃笑着打断了徐渭的话,说道:“年兄有所不知,此笔确是天恩特赐,家父一向视若珍宝,漫说是世蕃这等不肖之子,就算是世蕃的舅父、吏部‘侍’郎欧阳大人,家父的知‘交’、湖广总督高耀高大人,还有家父最赏识的几位‘门’生,如通政使赵文华等人,不知道向家父讨要了多少回,家父也不给。昨日世蕃言说要拿来赠与年兄,家父却立时便允了。你可知道这是为何?”

    徐渭听到严世蕃打出了他的父亲内阁首辅严嵩的招牌,不禁有些为难,嗫嚅着说道:“严阁老错爱,在下受之有愧……”

    “非也,非也!”严世蕃笑道:“家父虽非年兄座师,却对年兄倍加赏识,一是感念年兄慨然投笔从戎、为家国社稷而不辞辛劳、不避矢石;二来也因年兄工书善画,假以时日,必能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家父虽不擅丹青之术,却于书道浸**日久,也颇有造诣,称得上是年兄的同好中人,自然也就对年兄亲近了几分。再者说来,前年高拱高大人受命监军、督率王师远征南洋之时,他当年的座师夏阁老便将自己当年受赐的那支狐毫御笔转赠给了他,让他时刻谨记浩‘荡’天恩,督率王师平定南洋夷‘乱’,用这支御笔写下报捷的奏疏。你徐年兄也是扬威异域、宣我大明国威的有功之臣,高大人受得,莫非你就受不得?

    徐渭听得出来,严世蕃比出夏言和高拱的例子来,拉拢自己入严家‘门’下的用意已经昭然若揭,赶紧推辞说道:“在下不过是后进之辈,焉能与高大人相提并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