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黄埔军校-《我欲扬明》


    第(2/3)页

    俞大猷笑道:“都说黄埔军校是皇上的宝贝、我们明军正规化建设的种子,平rì难得见他们cāo练演武。今rì逢五,恰是他们会cāo之rì,我等既然撞上了,不如过去见识见识。”

    虽说第一军的驻地也在厩,与黄埔军校相隔不远,可是,由于军中管束甚严,加之黄埔军校又绝非等闲之地,除了各军高级将领有机会被军校请去讲课之外,其他官兵对这样名动天下的明军最高军事学府只能羡之慕之而不得之因此,俞大猷的提议一出,跟随在他身后的那些随行侍卫都露出了神往之sè。

    一位武将,看他军服上的品秩标记,少说也是个师长,大概此前曾有机会到此一游,便提醒俞大猷说:“军门,军校副教务长李军门还在等着你呢。”

    俞大猷笑道:“老李那个人我知道,山西人氏,打娘胎里就会做买卖,会把自家养出的宝贝给旁人?我先去那边瞧瞧,省得被他打了埋伏。你去跟他说一声,就说我稍后便到。”

    原来,俞大猷受命赴朝鲜,接替回国守制的安国郡主郡马赵隐出任宣慰钦使,一大职责便是训练朝鲜军队。他深知皇上这个时候改变主意,没有按照原先曾对他说过的将他调任南海舰队提督,而是改派朝鲜,大概是讨伐倭国的决心已定。按照总参谋部拟定的对rì作战方略,朝鲜要抽调部分军队随同明军出征,承担占领区域的防务,保障明军后勤补给,虽然没有承担作战任务,责任也十分重大,整训那些“将不知兵,兵不习战”的朝鲜军队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思虑再三,俞大猷向朝廷提出,要从第一军带些熟悉的军官过去,加强对朝鲜军队的整训力量。

    常言说的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举凡带兵打仗之人,谁不想用自己熟悉的老部下?俞大猷满心以为朝廷一定会恩准自己的请求。可是,兵部很快回文,说是随便打乱军队指挥体系不甚妥当,加之如今南洋战事方起,远征军胜败还不明朗,第一军作为朝廷手中掌握的重要战略预备队,若是战事持久,便要整军南下,增援东海舰队,是故不同意抽调军官将佐而削弱战力,让他从黄埔军校学员之中选调所需人才。

    耿忠刚直的俞大猷当然猜不到,朝廷之所以拒绝他的请求,有一部分原因是担心他把战功卓著、如今已被公认为“天下第一强兵”的禁军第一军变成他的私兵,rì后有尾大不掉之虞,还当是朝廷深谋远虑,将朝鲜军队当成培养军校学员的试验田;加之黄埔军校学员都是从各军选调的年轻干才,整体素质比第一军军官将佐只高不低,也就欣然领命,今rì便是专程前来协商选人的。

    黄埔军校的演武场上,尘埃扬起,五百名步卒静静地半跪在场中,排成整齐的方阵。

    “呜——”演武场一角的旗楼上,吹起了军号声。

    古往今来,军中最讲究的便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也早就使用军号传达命令——这也难怪,两军交战,尤其是数千人乃至上万人的大会战,通常都是隆烟滚滚,杀声震天。要传达命令,靠带兵军官喊,大概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靠传令兵人力传递,又太浪费时间,何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唯有军号一响,十里八里都能听到。因此,在提出明军要加强正规化建设之初,朱厚熜便责令五军都督府编制了军中统一的号谱,除了尊重历史和军中将士的故有习惯,保留了击鼓杀敌、鸣金收兵这轩本的号令之外,一切命令都用军号传递。为了养成明军将士听从号令的习惯,还专门颁下圣谕,明确要求所有大明军营,无论起床、吃饭、cāo练、睡觉,都用号声发布命令。起初朝野内外,包括统军将帅,都不免觉得皇上小题大做,试用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简直妙不可言,如今各军都按军师团营连排班进行了整编,一般部队各级都采用“三三制”,只要给麾下所部约定号声,指挥数万大军也能如臂使指、游刃有余,不由得更对皇上举重若轻、驭繁就简的本事大为叹服。

    此刻在演武场上cāo练的,都是大明军中选拔出的各级军官将佐,对于号声并不陌生。步卒队列的左侧排头兵,正是每个学员班的班长,听到军号响起,齐声大喊:“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