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命将出征-《我欲扬明》
第(3/3)页
全体军官感怀圣恩,誓言将江南谋逆的乱臣贼子一鼓擒获,献俘阙下,以不辱圣望。朱厚熜大喜,命有司录下所有人的姓名,先全体嘉升一级,战后再叙功论赏。筵席之后,又赐给俞大猷锦囊一只,命他登船之后方能打开。
次rì,俞大猷在海船之上摆出香案,带着宋子端等将军焚香敬天之后,才打开了皇上所赐的锦囊,只见里面装着一张笺纸,上面有皇上御笔亲书的六个大字:“打土豪,分田地。”
江南诸多豪强之家附逆倡乱,人人得而诛之,“打土豪”是江南游击军义不容辞之事;惟是“分田地”是何意思却让俞大猷等人百思不得其解。看到他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同船而行的高拱哑然失笑:“分田地,自然是要分给归顺朝廷的良民百姓;哪些百姓是良民?自然是义助朝廷平叛的百姓。皇上是怕你们筹集不到粮草,特赐你们一道恩旨,由你们自行处置那些附逆的土豪劣绅的家产啊!”
明制,为了防止办案官员随意侵吞,抄没罪员家产一律应封存造册上缴国库,皇上的这道密旨显然是为江南游击军破例开恩。俞大猷及诸位军将无不感激涕下,一起面向北方跪了下来,唱起了大明王朝的钦定军歌《国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第四卷《交锋》到此便结束了,想与各位读者大大说几句心里话。
从第一卷歪打误撞回到明朝,那个愣头青就凭着一腔热血和对历史的一知半解,开始推行他所谓的“嘉靖新政”,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朝野上下非议不断,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皇宫被烧了一半,老婆被烧死了,儿子被吓傻了,江南几个省还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叛乱,这些情节的设计有不尽合理的地方,但根据在下的理解,剧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许就很难避免有这样的结局,清朝实行官绅士子一体纳粮当差是在什么情况下?扬州十rì,嘉定三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士人的脊梁骨被异族的铁蹄砸断,剃发易服向侵略者俯首称臣,三藩之乱破灭了汉人最后一线复国的希望,就这样,在雍正一朝推行此法,大概也不会那么顺利,其实也就几省施行甚至只能说是试行,最终也似乎没有完全推行(被官僚地主阶级想出了其他的办法),在封建士大夫阶层已经发展到了极至的明朝,这样搞,朝廷大臣没有集体起来造反,已经是在下笔下留情了。让他搞成的原因,或者说让大部分朝臣还勉强支持他的原因,在下在作品相关里做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第四卷倾注的心血最多,写的也很累,但是,自己也觉得写的很失败。其一,整篇架构不合理。当初想将南北穿插着写,但是害怕场景切换太快,使各位读者大大看着费劲,而且也容易引起歧义,就按照“北—南—北”的模式来写,事实证明,这个尝试并不成功,遭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在一个历史架空小说里,用三十六章的笔墨写次要人物,把大量关于主角的信息从背后隐晦地透露出来,这样实在犯了网文之大忌;其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水平。一开始想通过张居正、初幼嘉和何心隐三位带有一定典型xìng的青年士子,作为当时士林中带有一点进步思想,却又受了太多封建礼教思想束缚的人的代表,以他们在这场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的表现,来刻画那场由财税改革引起经济体制改革,进而引发的政治体制等其他涉及国家各个方面的深刻改革给时代和当时的人们带来的冲击。回过头来看看,发现根本没有把这层意思写得很透彻。一来因为在下笔力不逮,无法驾驭这么深刻的题材;二来因为网文所限,在下也无法再进一步深入挖掘,显得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了。
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在第四卷里,已经将随后改革发展的引子铺开了,随后将进入一个更加波澜壮阔而又更加波诡云诿的领域,真可谓是路漫漫而修远兮,就让他上下而求索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