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巧舌如簧-《我欲扬明》
第(2/3)页
俺答已摆出了密谈的姿态,严嵩也不再装腔作势,直截了当地说:“实不相瞒,我朝对是否接受贵部求贡之事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朝堂之上已争执了整整三rì还未有结果。皇上指望着大臣们做出决断,大臣们却都不愿意承担这天大的责任,争来吵去还是拿不出一个法子。老朽为了救犬子出樊笼,不得不主动请缨到贵部走一遭。皇上一高兴,便委任本辅做了礼部尚书,入文渊阁,这才有今rì老朽出城来见汗王之事。”
情急之下,俺答也顾不得学汉人那样转文,直接说起来了大白话:“如此说来,你们皇帝是有心要与我们议和了。怎么你刚才说他只是做做样子,来堵天下人的嘴?”
方才提到严世蕃被抓进了诏狱,俺答也是一脸错愕的表情,严嵩便断定鞑靼并未得到京城内乱的有关情报,推而论之,大概对明朝近几个月的详情也不是很清楚,自然就给了自己许多装神弄鬼信口开河的机会,便摇摇头说:“汗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汗王可问问我儿伯翔,我们当今的那位皇上,是肯认低服软之人么?他只幼冲之年,就能乾纲独断,为着其父进尊号一事与满朝文武对抗;这两年为了聚敛天下财富,又不惜背弃祖制,对宗室勋贵和天下官绅士子开征重税,这样的皇上,贵部却提出割地赔款之条件,他怎能答应?依本辅看来,他哪里是要诚心与你们议和,分明是因城外战事吃紧,将士伤亡惨重,军中民间也颇有怨言,怕后世史家诟病他好大喜功,不顾军将损伤而轻启战端,才勉强同意派人出城议和
见俺答有些疑惑,严嵩又加了一句:“本辅此番出城议和,请示皇上该如何回复贵部所提条件,皇上只给本辅交代了一句‘寸寸河山皆是祖宗基业,绝不能弃于敌手。至于其他的条件,只要不损我天朝上国之声威,且对国家有利,就由你参酌着办。’本辅若有半点虚言,愿堕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严嵩说的如此信誓旦旦,俺答心里自然就信了几分,他一心要胁迫明朝许通互市也非一rì两rì,时常留心明朝朝局变化,此前他闻说明朝要派严嵩前来议和,就先犯起了疑惑:那么多当朝大僚派谁出使不行,却派了一个失宠已经多时的严嵩!再听到严嵩透露的明朝和谈的底线,他更是不相信这就是明朝皇帝的本意――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明朝皇帝就那么信任严嵩吗?分明是派个人来敷衍一番,至于为何如此,大概还不止严嵩说的怕人诟病他“好大喜功”的原因,更是想拖延时rì等着自己绝粮而走,甚或还藏着更大的yīn谋。
想到“更大的yīn谋”,俺答顿时想起来自大同城仓皇逃回报讯的博尔忽说过,明朝派的钦差持有圣旨,赦免大同众将士从逆谋反之罪,这才诱惑大同军降而后叛。草原上的争斗,对于叛逃的士卒要处以车裂之刑,家眷子女要发卖为奴;明朝更是有明文法典,谋逆叛乱之人还要诛灭九族,若是没有更大的利益驱使,哪位君主会公开赦免全部叛卒的罪行?这更大的利益,不用说,便是自己的二十万大军啊!
俺答正在沉思之中,座下的一位主和派酋长先沉不住气了,焦急地说了一大串蒙语。通事翻译道:“那以严阁老之见,你们皇帝是不想与我们议和了?”
俺答深恨那个酋长多嘴,更恨那个通事不晓事理,竟把这样的话直接翻译给了大明钦使,岂不让严嵩耻笑我们一意求和,哼!我们蒙古勇士何曾有过临战而主动向敌人乞和之理?!
不过,积弱得几乎不堪一击却又死硬地抱着“天朝上国”的臭架子不放的明朝倒也是从未有过临战乞和的先例。当年的瓦刺雄霸草原,兵势何其之盛,瓦刺太师也先也算是一代枭雄,挟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继承人、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号令各部族出兵南侵,于土木堡一战歼灭了明朝五十万大军,连明朝的皇dì dū成了他的俘虏,若在前宋,只怕文武百官早就乖乖地投降了。可是,明朝就是死硬着不投降,反而拥立新君,整饬战备,在běi jīng城下大败瓦刺铁骑,最终迫使瓦刺不得不主动送回了被俘的明朝皇帝。而瓦刺经此一败,元气大伤,不久也先就死于内乱,整个部族也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我们鞑靼才得以东山再起,成为草原霸主。据说,也如这次一样,当年最激烈的战斗就爆发在这德胜门城下。难道说,世事轮回,瓦刺当年的命运今rì又降临到了我们鞑靼头上了吗?
俺答还在沉思,严嵩已对那位发问的酋长解释说道:“若汗王及各位王爷得大同之后便休兵罢战,或兵临京师也不忙着进攻,或许还有议和求贡之余地,如今皇上已调集诸省兵马进京勤王,也与你们鏖战竟月,双方死伤惨重,若是再谈议和之事,岂不堕了我大明天朝上国之威?”
求贡无望,俺答更觉得受了明朝皇帝的戏弄,此刻听到严嵩还在口口声声说什么“天朝上国”,不禁怒火中烧,冷冷地说:“既然你们皇帝不愿意与我们议和封贡,我们也不强求。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你严阁老还是大同王的义父,我就派人礼送你回去,告诉你们皇帝,好生整顿兵马,三rì之后与我军决一死战。”他冷笑一声:“就是不知你们皇帝有没有这个胆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