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两难境地(二)-《我欲扬明》


    第(2/3)页

    其实,在他看来,即便不说蒙古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就以明朝自身利益而论,若能放下天朝上国的臭架子,抛弃以往的“薄来厚往”这样打肿脸充胖子的作法,准许蒙古通贡和开互市,大力发展边贸,不但有利于缓和汉蒙两族的关系,加强两族友好往来,更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问题是,明朝自朱元璋开国而始,就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四方异族为蛮夷,威压之,臣服之,而后才恩赏之,绝无与外虏临战议和之先例。当初英宗正统年间,权阉王振弄权祸国,累及明朝五十万大军一战尽没于土木堡,连英宗皇dì dū成了瓦刺的俘虏,在那样危急万分的情势之下,明朝上上下下也决不与虏贼媾和,而是立新君,肃阉党,万众一心,共襄国难,终于战胜强敌,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眼下鞑靼虏贼虽说在军事上占有一定的主动权,但局势还远远没有危急到当年那种地步,不用说是接受诸如惩办大臣、边将,割地赔款这样丧权辱国的条件,即便是同意与鞑靼议和,非但朝野清议万难接受,更有损自己的皇权威严……

    内阁辅弼之臣都在耍滑头,将难题推到了御前恭请圣裁,可这样重大的事情,能发一道上谕就做出决断吗?

    治大国如烹小鲜,当初自己贸然推行嘉靖新政,已经酿成了偌大的一场风波,险些给明朝带来了灭顶之灾,若是再一意孤行与鞑靼议和,触动人们最为敏感的民族主义那根神经,势必引起朝野上下更大的不满,大明王朝恐怕就真的是亡国有rì了……

    就在朱厚熜陷入痛苦的思索之中的时候,相距大内不远的严府的书房里,严嵩父子却谈笑风生。

    “这么说,翟銮如今也对夏言那个老不死的东西恨若仇雠了?”严世蕃笑道:“儿子还以为那个老滑头笃定一辈子都要当缩头乌龟呢!”

    严嵩说:“事关身家xìng命,脾气再好的人也不愿坐以待毙啊!”

    严世蕃问道:“依爹之见,那个老滑头可曾有取夏言那个老不死的东西而代之的念头?”

    严嵩摇摇头:“秦失其鹿,群雄共逐之,这也是人之常情。但翟阁老毕竟入阁近二十年了,他便是见猎心喜,也没有胆量于此时火中取栗。究其本心,还是他自家所言,只为自保而已。”

    严世蕃嘲笑道:“送了欧阳世伯晋升少宰(吏部侍郎别称)这样一份大礼,只为拉拢爹跟他联手自保,翟銮也真够大方的。”

    “不过一空头人情罢了。吏部李天官不过中平之才,又兼老迈年高,迟早要致仕还乡。他那个门生徐阶本为吏部左堂,又在内阁分管吏部,升任冢宰(吏部尚书的别称,又叫太宰)只是早晚的事,以徐松江(徐阶籍贯松江)之能,欧阳文瑞也只能甘居其下,任其驱使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