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入土难安-《我欲扬明》


    第(2/3)页

    李道良是当rì堵在陆树德门口叫骂的那些翰林院官员中闹的最凶的一个,此刻听了严世蕃的话,又羞又恼,骂道:“就凭你,也配称斯文?也敢提士林?”

    李道良这样言辞激烈地讽刺严世蕃也是意有所指,盖因严世蕃虽为朝廷命官,却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别说是中进士,连举人都没有,这在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或许常见,但在大明已进入中平守成期的嘉靖一朝却已罕有,成为他人嘲笑甚至攻讦严世蕃的一大理由。

    科举制度起于隋唐成于宋,发展到了明代已经高度完善,分为预备xìng考试和正式考试两级,读书人要先参加预备xìng考试,即县试和府试,合格者成为“童生”,取得了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正式科举考试又分为**:

    最初一级叫院试,由各省学政巡回到本省所辖各府、州主持,分岁试和科试两种,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见知县可以不必下跪,官府在未剥夺其功名之前也不能随便对他们动刑,也就是说中了秀才就摆脱了平民身份,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是读书人走上仕途的。岁试成绩优良的秀才可参加科试,算是更高一级乡试的预备xìng考试。

    乡试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中举称乙榜,发榜在九月,时值桂子飘香,故又名“桂榜”。中了乙榜称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xìng的会试,还可以选官,出任八品县丞、九品教谕等低级官职。

    最高一级的考试是会试,于乡试的次年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办,考期多在二、三月份,故又称“礼闱”、“chūn闱”。会试中式称甲榜,发榜在四月份,正值杏花怒放,姑又名“杏榜”。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其后还要参加殿试,只考策问一场,只确定名次,不存在被淘汰的问题。因此,会试便是所有读书人最重视的一场考试,吕芳当rì昭宁寺揶揄海瑞的那句“看来海举人也非愚钝之材,还晓得读书之人,中进士毕竟是个了局。”就是这个意思。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经**跻身甲榜中进士而做官者,称为“两榜进士出身”,是官场一致公认的最正统最正宗的晋身渠道,那些人自己也很得意,动不动就把“我乃两榜进士,科甲正途出身”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严世蕃却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他生于正德八年,嘉靖七年,严嵩奉旨祭告嘉靖刚刚为父亲兴献帝修的显陵,回来之后极言祥瑞,嘉靖一高兴,就升他为吏部右侍郎,还破格准许他那年芳十五、还未中秀才的儿子严世蕃入国子监读书,由白丁一跃成为可以直接参加会试的监生。嘉靖十七年六月,已在国子监读书十年的严世蕃正准备要参加当年的会试,又有一件天大的幸事落到了他的头上。因嘉靖yù让生父兴献皇帝称宗入太庙,命礼部集议,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奉迎上意,为世宗的生父献皇帝附太庙配享安排了隆重的礼仪,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在祭祀礼毕后,写了《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进献嘉靖,文笔绝佳,字字典雅,很得嘉靖的赏识,便许他恩荫一子为从八品的中书舍人,严世蕃就此走上仕途。随着严嵩的平步青云,严世蕃借着父亲的光,在短短的数年间成为正六品工部营造司主事,其升官速度之快令人侧目。

    自己靠恩荫得官人尽皆知,严世蕃也不忌讳别人提及此事;而且非两榜出身,也并不表示他就是那种胸无点墨的大草包,听李道良这么说,当即笑道:“李大人这话就说的奇了,莫非只有被门生弹劾的人才配称斯文?莫非辱骂同僚逼死同门的人才配入士林?”

    “你——”李道良气极语塞。即便是修身持礼多年的儒生,也受不了严世蕃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揭伤疤,当下恼羞成怒,一巴掌向严世蕃头上打去。严世蕃忙一躲,头上的乌纱帽被一掌打飞出老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