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微服私访遇良将(二)-《我欲扬明》
第(2/3)页
朱厚熜说:“在下听说南京兵部右侍郎张经张大人也是福建人氏,他正管着江南军务,俞将军为何不去他那里寻个缺?”
封建官场最重乡谊,一说是同乡立刻就亲近几分,朝中先达也无一不以提携同乡后进为己任,这一点在党争尤甚于前朝的明代尤为突出,各省只要出了一个内阁大学士或是六部九卿这样的高官显贵,立刻就能在身边聚拢起一大帮的小同乡,形成诸如浙党、闽党之类的政治集团,引为朋党,互为声援,大小有事也好互相有个照应,在跌宕起伏、波诡云诿的朝局风波之中地位也牢固上几分这固然是封建官场的一大特sè,明朝动辄行起大狱,朝臣时刻都有朝不保夕之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前年咱家就找过张大人,张大人也曾有意要起用咱家,却被南京都察院的御史老爷攻讦为援引同乡,令张大人很是为难,”俞大猷叹了口气说:“张大人为官清廉,又通晓军务,在我福建所出官员之中声望最高。咱家一个微末小校,怎好再给张大人惹出祸事?”
朱厚熜原本还奇怪有张经这尊大神在,俞大猷何必舍近求远要求那不相干的朱纨,看来张经倒不是一个武大郎开店式的人,而这个俞大猷也太过刚直老实,不肯趋炎附势,难怪他的仕途一直坎坷呢!他安慰俞大猷说:“有道是锥处囊中,必脱颖而出。朝廷如今正值用人之际,俞将军定能大有作为。”
俞大猷随口答谢,却显然还是信心不足,朱厚熜便不再说这个话题,又问俞大猷对于抗倭有何见解。
俞大猷说在他看来,倭寇虽海上,却专jīng于陆战,于水战反而不熟,对付这样的敌人,加强沿海要隘的守备只是消极防御之法,更有效的战术应该是以战船歼灭敌于海上,不使其有登陆的机会……
朱厚熜大喜,说:“俞将军所言甚是,海战之法可有良策?”
俞大猷很不好意思地说:“咱家只是一名微末小校,未有机会领军作战,还不知晓海战之法。”
朱厚熜笑着说:“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
俞大猷浑身一震,念叨着:“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突然,他站了起来,抱拳在头单膝跪地:“一语道破天机,先生真乃神人也!”
做人要厚道,剽窃了别人的学术成果还要受人家的大礼参拜,脸皮再厚的人也做不出这种事,朱厚熜赶紧伸手将俞大猷搀扶了起来,说:“俞将军快快请起,在下班门弄斧而已,贻笑大方,贻笑大方……”
俞大猷换成了崇拜的眼神看着自己,让朱厚熜不好意思再跟俞大猷谈论军事——怕终究会被人看穿自己滥竽充数的真面目,转而询问福建广东的风土人情。
拜那个时代看过的闲书所赐,朱厚熜知道有三大高产农作物番薯、玉米和马铃薯是明朝中后期传到中国的,这三种农作物适应xìng强、产量高、又不需要多么肥沃的土地,能够生长在很恶劣的环境中,是中国老百姓赖以活命的“救命粮。立志要做一位好皇帝的他当然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也就格外关心这三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没有信任的外官可以托付如此机密而又匪夷所思之事,他不惜动用锦衣卫遍布全国的番子进行了秘密调查,调查结果让他很失望,现在只有被叫做“番麦”的玉米已经由南洋引种传入沿海诸省,番薯和马铃薯都还没听说过。可是他不相信那些五谷不分,只知道听墙根、抓人打人的厂卫特务的农业知识水平,如今逮着了福建的俞大猷,自然要仔细查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