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反袁军起-《国势》
第(2/3)页
江西省议会极为配合,召开大会宣布**,公举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欧阳武为都督(这个毕竟是中央任命的),贺国昌为省长,俞应麓为兵站总监,江西首先举起了讨袁大旗,酝酿已久的二次革命终于在7月12日爆发。
但起义一开始,李烈钧便存在兵力不足和兵力分散问题。江西有陆军两个师和1个混成旅,共10个团地兵力。李烈钧虽然在军队中有较高威信,但由于袁世凯收买分化,第1师师长欧阳武已倒向袁世凯,第2师师长刘世钧在九江与袁世凯也通气过,政治上已动摇不定。完全服从李烈钧领导的只有林虎的第1师第1旅(两个团),李明扬的第10团,周壁阶的第团,卓广机的机枪大队,方声涛的新编旅李烈钧自兼正面军司令,命江西混成旅旅长方声涛为右翼军司令,第l师第1旅旅长林虎为右翼军司令,并以江西讲武吧吧长夏之膨为总参谋长。次日拂晓,林虎兵分两路,一路向沙河镇挺进,一路出右翼袭击十里铺的北军。
受到攻击地李纯一面命驻沙河镇地吴洲吕团阻击,--面命十里铺的肖安团向沙河迂回前进,抄袭赣军后路。行军途中同林虎派出的部队发生遭遇战。激战半天。由于讨袁军熟悉地形,占据了明显优势,获胜后占领沙河镇,迫使北洋军退守瓜书岭。
当林虎部队在沙河一线投入战斗后,方声涛所指挥地部队从姑塘向九江城东侧进攻,因水路木船运输困难,行动阻滞,没能同林虎部同时发动进攻。\\\\\到1日夜才进入阵地。新编旅虽然人数并不满员,也缺乏训练,但都是李烈钧早期精心挑选的将士,士气激昂、军备精良(全部采用从北疆购买的武器)一个个磨拳擦掌,打算入九江城吃早饭。
在九江城的赣军团长伍额瑞、李定魁同谋趁北洋军增援部队未到前线之前,迅速消灭北洋军驻在城内的部队。然后率部开赴德安,从翼侧攻击九江以南地北洋军,配合林虎作战。原本正好是和新编旅合作,共取九江的好时机。但通讯联络不畅,方声涛误认为九江城中依然是倾向北洋系之赣军,下令进攻,两边激战多时,虽然最后辨清了误会。但各自损失和弹药损耗都不小。将士们的士气也低落了下来。
李纯在沙河战役受挫后,急忙调整部署,集中大部分兵力向林虎部反扑,他集中个团地兵力向沙河镇一线猛烈进攻。林虎率部奋勇抵抗,激战个小时,由于得不到有力增援(新编旅正和自己部队火并)只能带部队朝蓝桥方面撤退。李纯也因援军未到,后路空虚,又深信赣军有袭击十里铺之警报。不得不令北洋军保持现状。经过近两天的争夺,沙河镇依然掌握在北洋军手中,林虎所部虽然予敌重大杀伤,但未能改变整个战场态势,反而丧失了主动进攻的势头。夺取九江虽然是个胜利,但由于自家火并,白白牺牲。\\\\\只能算是惨胜。
李纯也没有讨到多少便宜。得知九江被讨袁军控制后,急电驻孝感的北洋军第2师师长王占元。要他迅速将该师驻湖北地各部开赴九江,先取九江,再攻湖口。王占元立即派驻汉口附近地两个团开赴九江。第2师其余部队,拟等援军开到湖北接防后,再向九江集中。
由于前线初战不利,袁世凯任命段芝贵为第1军军长兼江西宣抚使,统一指挥前线作战部队,第一军、第二军统受段祺瑞节制。
林虎在进攻沙河镇失败后,联系上了右翼军司令方声涛,决定由第团和机关枪两连,以及新从湖口前来增援地伍辅瑞团地两个营,共计5000余人,分左右两路,由姑塘向九江东南的金鸡坡炮台发起进攻,准备夺取炮台,解九江之危。
在这场相当激烈的战斗中,援军第团团长周壁阶身先士卒奋力冲杀,不幸阵亡。周壁阶阵亡后,军心有些动摇,已被戈克安、陈廷训收买的第团营长龚星胜,于撤退途中,带领两个营及炮队、机关枪队,转过六把桥、琵琶湖的赣军前哨绕道金鸡坡,向北洋军投降。方声涛的右翼军兵力大减,失去了进攻能力。讨袁军的第二次作战,又以失败告终……
南方激战正酣,北方也是风声日紧。从六月开始,在东北地国防军部队陆陆续续到锦州、沈阳一线集结。袁世凯听得消息后,分外紧张,军事会议上都可以看出手都在发抖。幸好段祺瑞报告说国防军别无他意,只是既定计划地演习而已,这个计划早在两个月前局势尚未明朗之时就已上报陆军部备案,并邀请陆军部派人前去观摩。听得此话,袁世凯方才放心下来,一方面指示继续加强监视,另一面也要求多派人手前去观摩。
正在此时,陆征祥兴冲冲地前来报告中、俄谈判已经全部结束,双方缔结了草案准备签字,他来提请袁世凯过目的。
袁世凯拿起草案一看,上面除了一些虚文外,主要的实质性意见有六条:
一、俄国撤退中东路沿线驻军,治安交由铁路巡警负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