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落石出,意想不到-《最才子》
第(2/3)页
“啊,吴节今天才第一次参加科举,还拿过小三元,还有点翰林的水准。”各房考官都咋舌不已。
包应霞接着道:“若论此子的才气,同张江陵倒有几分仿佛。当年,张江陵十二岁参加童子试,也是一个小三元中的。不过,在参加湖北乡试的时候,虽然文章做得极好,却被他的恩师湖北巡抚顾璘认出来了。顾巡抚巨知道自己弟子是个奇才,但是,他觉得若是让他小小年纪就顺利地考进举人,对他将来不利。应该给他一个挫折,给他一些磨练,所以就关照考官故意不录取。”
张江陵就是张居正,如今的新晋内阁辅臣兼兵部shì郎张居正,士林中的新一代领袖。
他有平静地说道:“有一些挫折,有一些磨练,对人成才是有好处的。张阁老在声名显赫以后,回顾这段往事时,他是感恩戴德的,也尽其所能报答顾巡抚,照顾他的后人,并没有一丝怨恨。其实,吴节就算这一科中不了……”
一笑,声音大起来,顿时充满了自信:“三年之后,吴节必然会拿到第一,对此,包应霞从不怀疑。吴节这份卷子,本官就独断专行刷下去了。”
一把抓起那份卷子,直接扔进了废纸篓里。
大堂之中鸦雀无声。
管考官心中一热,眼泪落下。
他走到包应霞面前,一揖到地:“包公高风,直如那雪里翠竹。可笑管定予先前还怀疑大人有徇sī舞弊的嫌疑,下官敬服!”
包应霞一把将他扶起,叹息一声:“只愿那吴节能明白我的这一份苦心,不要怨怼才是。”
管考官哽咽道:“包大人高风亮洁,吴节日后若是知道事情,内心之中只有感jī,怎会怨恨。”
闹了半天,淘汰了一份卷子,天已经开始朦胧亮开。
北京的天都亮得早,看看时辰,已经过了卯时,大约是后世北京时间五点钟的样子。
接下来就到了搜遗环节,这需要花很多工夫。
当下,包应霞和陆凤仪也不敢再耽搁,就在各房考官的带领下,去查那些先前被淘汰的卷子。
好在考官们对自己淘汰下去的卷子心中有数,立即将一些还过得去的卷子呈上了。
陆凤仪一颗心已经飞到天字号考房,对其他房的卷子也不在意,胡乱地点了一份卷子了事。
倒是那包应霞有些认真,不但将推荐上来的卷子读了又读,甚至还不时去其他卷子里随即抽几张出来检查。
如此,速度却已经慢了下去。
好不容易等到最后的天字号,陆凤仪道:“包大人已经倦了,且在旁边歇歇,还是让本官来吧。”
一边说话,一边就在那堆卷子里仔细找起来。
包应霞也是累得不成,见陆凤仪审得专注,倒也放心了,就坐在一边休息。
陆凤仪心中也是急噪,刚才在大堂上发生的一幕他虽然不以为然,可内心中还是有些担心。
在朱卷里找了半天,终于在最后几份卷子中看到一篇文章的破题部以四个“一”字打头。
他心中一松,暗叫一声:黄天可怜,总算找着你了。如此,本官总算是不辱君命,不辱君命啊!
又定睛看了一下那份卷子上的文章,陆凤仪不觉皱起了眉头:这文章实在是……实在是不怎么样啊,难怪要被刷下去。先前包应霞还在众人面前吹嘘他的学生吴节是张居正第二,不世出的奇才。依本官看来,也就这么回事。这几篇文章,写得倒也通顺,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可也仅仅停留在通顺的程度,至于什么立意、文采什么的,一概也无。老实说,这种卷子在考场上也是大路货,取也行,不取也可以。中与不中,只在房师的一念之间。管他呢,吴节有才也罢,是个白痴也好,都必须中,谁叫人家背后有天大的靠山呢!
老实说,送这张卷子给包应霞过目的时候,陆凤仪还是非常紧张的,生怕被包大人给驳了回去,两条tuǐ竟不由自主地微微发颤。
好在包应霞也累了,大约看了一下那张卷子,道:“这文章也是寻常,不过,搜遗一事本就是科场上的额外恩典,文章如何倒不要紧。关键是要让考生和我们考官明白‘天道无常,运气使然’的道理。科场残酷啊,有的人虽有真本事,却没运气,那也是闲的;有的人冥冥中有运气后支撑,他念了几天书,就能中举,科场哪有公道?。就他吧。”
既然搜遗环节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转桌会审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已经到了中午。
顾不得吃饭,众考官开始最后的环节。
将所有中举的卷子按顺序,流水一样传给各房考官审核,确定名次。
考官们提起朱笔在卷子上画上圆圈、三角、红叉等标志做记号。其中,得圈最多的卷子就是头名解元。
不出意外,先前管考官所朗诵的卷子中留下的那一份得圆圈最多,拿了第一名。
第二名来得很是神奇,竟然是天字号房搜遗的那张。
实话说,这张卷子实在太普通了,能够中举也是祖上烧高香,这次居然拿了第二,让许多人跌破眼镜。
这其中,陆主考可是花了些心思的。。
转桌会审的秩序是由主考先审,然后转副主考,接着是各房考官。
到这张四个“一”打头的卷子时,包应霞画了两个叉转到陆大人手里。
陆凤仪也不客气,直接上了四个红圈,转给下一个考官,又狠狠地盯了人家一眼。
那考官见副主考竟然画了这么多圈,虽然这文章再不成,可陆大人的面子还是不能不给,也提笔化了个圈,下面的人也画了个圈意思一下。轮到后面几人时,卷子上已经有不少红圈。
顿时留了神,将文章翻来覆去看了两遍,死活也看不出好处来。不觉有些mí糊,心道:别人都觉得这卷子好,我若反驳,岂不显得学养低微,算了,从众吧。
于是,这份卷子像一匹黑马,一路杀到第二。
审核实在花时间,吃过午饭,又忙碌了一个时辰,这次乡试才算是圆满结束了。
接着是值堂的书办把墨卷的弥封当堂拆开来和卷校对一下,如果没什么错误时,另一书记用一纸条把姓名、年龄、籍贯填写好,给官长复阅后,传给填榜人将纸条比附在榜纸上用正楷端端正正地誊上,填写好后,这纸条拿开,便有人把它从门缝中传出,录报的就通知报子,报子就去寻着考生住处报喜去了。
录报的报子从最后一名开始报。
不断有衙役大声唱名。
“乙榜第七十五名,房山县大凉厅村赵邵友,现居北京歪脖胡同裕隆客栈。”
……
“顺天府嘉靖三十九年乡试乙榜第六十名,顺义小河沿毕学成,现居西来顺客栈。”
……
“顺天府嘉靖三十九年乡试乙榜底五十三名,通州苦秫坝钱必达,现居东安门骡马市甜水胡同李四家。”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