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不虚此行-《最才子》


    第(2/3)页

    代先生威严地看了众人一眼,目光又落到吴节身上,冷笑:“我知道陆家新招了不少有功名的士子,有功名啊,了不得啊!在外面,别人见了你们都得恭敬地打拱手作揖,叫一声相公。有的人甚至还有才子之名,写得一手好文章。不过,在我眼中都是个屁!”

    代时升说得很不客气,吴羊心中微微有些恼火。

    代先生接着道:“我们陆家族学同其他学堂可不同,其他学堂教书,为得是让你们参加科举,做官。可我这里,不会教你们怎么考试。

    在座各位有许多秀才,考了一辈子,将来要想考出个官儿来也不是什么难事。至于陆家的子弟,有陆公提携,将来甚至不用参加考试就能谋个一官半职。我若再像其他学堂那样教你们考试,又有什么意义,又如何能显出手段?”

    “好,废话不说了,上课,今天这节我教你们写地方主政官上报朝廷的钱谷策书。在教你们格式之前,我先说说国朝洪武十五年的那桩案子…洪武年间时帝方盛怒丞相御史莫敢谏。士利叹曰:上不知,以空印为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

    这一说,就是一个多时辰,将这桩案子的来龙去脉说的分明。

    所为空印案,指的是明朝洪武十五年的旧事。

    明朝时每年地方都需派人至户部报告财政收支账目,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

    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xìng做法。

    又因为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京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在京城才填写实际的数目。

    明太祖朱元璋获知此事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下令严查。

    如此一来,超过四万官吏人头落地,很多地方都有职无官,缺员严重。

    这桩案子在当时牵涉极大,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

    明朝实行的是特务政治,代先生竟然在大庭广众谈论此事,让吴节非常吃惊。

    可转念一想,陆炳本身就是个大特务,又有哪个不开眼的特务敢来找陆家的麻烦?

    代时升说完这桩案,又开始讲这些钱谷文书该如何写,有哪几种体制,分别该投给那里部门,经手人又是谁。

    林林总总,非常详细,也非常实用,吴节收摄起心神,认真地做起了笔记。

    这堂课讲完,已是中午。

    吃过午饭,休息了片刻,继续上课。

    下午,代时升又开始讲官员在断案的时候,结案陈词该怎么写,又该如何归档。然后又说了几件案子的前后过程。

    最后,他柱起了拐杖,道:“今天就这样,回去之后,各人写一篇同样的文章交来。还有,大家先准备一下,明日我教你们如何草拟诏书。”这个时候,吴节这才明白过来:陆家族学根本就不会教人四书五经,而是直接教你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官员。

    这哪里是族学,根本就是一个贵族政治学院啊!

    四书五经,科举时文,对现在的吴节来说毫无意义。可对明朝政治上的东西,他还是非常模糊,甚至连机关公文都不知道该怎么写。

    上了一天学,他突然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