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那便回宫-《王姬不容易》
第(2/3)页
大坝修复已经接近尾声,自从宁玉宣布重修常郡之后,常郡难民便一点点涌向宜城,登记在册之后,便被送去常郡,妇人老人孩童留在宜城外,由官府照抚,等常郡重建,送其还故乡。
因为这场洪灾,常郡百姓死亡过半,即便重建,也会有大量土地空置,宁玉琢磨了下,找了宁泽。
两人商议过后,推行了一道归农政策,劝引流民过来兴建常郡,待常郡重建,所有流民都可以获得官府发行的身契文书,有了文书,便算是正经百姓,有田可耕,有房可住。
紧接着又颁行一道政策,常郡重建之后,免赋税两年,休养生息。
两道政策皆由宁泽过明路推行。
许念韵找了楚易,利用清故居人手宣扬,也有不少商贩走商途中传播此政令。
此令一出,果然归拢来一大批流民。
首先便是宜城周围的乞丐流民,纷纷来府衙登记,登记之后,便被送到常郡。
到最后,竟差不多收拢了两万多人,这还不算走不动路,来不了的老弱病残。
这个数字让宁玉心惊,宁泽更甚。
宁泽常年都在宫里,看到的都是繁华热闹。
他只知国库充盈,大姜繁盛,竟不知还有这么多流民无处可去,饥寒交迫。
流民加上常郡难民,差不多有六万人口。
人手一多,速度便快多了。
就这几个月时间,大坝修复已经接近尾声。
孤养院也已经筹备妥当,将常郡周围几个府城县城的孤儿都接引过来,楚易从清故居拨了人管理。
孤养院不仅给孩子一口吃喝,还教孩子们习文练武。
孩子们有大有小,大的已经十二三岁了,小的才一两岁,不太好管。
孤养院管理者又从宜城外的营棚中,招了一批年轻妇人,专门管这些小孩子,一个月一两银子薪酬。
有钱拿谁不乐意?不仅有钱拿,还管吃住,自己的孩子也可以住在院里学文习武,当然有许多妇人愿意过来做事。
宁玉与许念韵还去过孤养院几回,孩子们也不是不知事,尤其还有清故居的人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们都很尊敬宁玉,简直奉若神明,只差点三根香朝宁玉磕头了。
宁玉建立孤养院只是单纯的想要帮助孤儿,清故居的人却是如许念韵所想,希望他们长大能帮到宁玉。
玉色坊也红红火火,四个多月时间,绿烟早已物色出合适的掌柜人选,绿篱也教出徒弟,一众宫女已经抽身出来,只等宁玉一声令下,便卷铺盖走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