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苏明福感激道:“多谢东家体恤,我们心里有数的。我们这段时间每日能赚个四十文钱,家里的生活好了,不仅能吃饱饭,偶尔还能吃顿肉,这比以前穷困潦倒的生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我们一点都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辛苦,更不会损伤身体。” “是啊是啊,我们现在每日浑身都是劲,每顿吃饭都得吃三大碗,晚上回家一觉天明,别提多痛快了。” 众人纷纷接话。 “东家,你放心,我们虽然卖力气,但也会注意安全,绝不会给东家惹麻烦。我们没什么大追求,只要能多赚银子,早点盖上石头青瓦房,再让我家那小子去读书识字就行。” “是啊是啊!我家里的小子今年八岁了,我准备将他送去隔壁村读书识字。一个月两百文钱的束脩,以前是死活都拿不出来的,但现在我在石头山上干活,赚的银子够了。咱们一辈子都没读过书,啥都不知道,既然有了银子,就得让家里的小子去识识字。指不定将来成器,还能跟那楚必成一样读出个秀才老爷来。” “哈哈哈,秀才老爷好啊!这若是运气好做了官,那便是光宗耀祖改变门楣的事。兄弟们抓紧干,可不能给家里的小子们拖后腿。” 以前让孩子读书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但现在他们能赚银子,有了希望,便再也不想让孩子跟他们一样一辈子只能死守在这小山村里,只能卖苦力挣银子了。 村里唯一的读书人楚必成,常年住在县城的鸿鹄书院,即便极少回村,但逢年过节还是会回来一趟。 楚必成每一次回来都一身长袍,腰板挺正,面色白皙,出口成章,气度非凡,村里人别提多羡慕了。 听说因为楚必成去年考了秀才功名,他们家里的赋税全免不说,他还时不时让人给家里的老母亲送一送银子。 池溪听到村民们有这样的志向,心里也高兴,眉目弯弯地说:“隔壁的私塾先生,也就读过几年书,能教给孩子们的东西不多,每个月还要收两百文钱的束脩实在是没道理。你们能有这份心,我很为你们高兴。等你们今日忙完,便给村里人说一声,去我家做个登记,只要是在咱们家干活的人家有适龄孩子便记下来,超过十个我便去县城为孩子们请个先生来授课。届时,无论先生收取诸位多少钱一人的束脩,我们席家都愿为诸位承担一半。” “当真?” 池溪这话才出,苏明福就惊喜得瞪大眼,笑得嘴角差点咧到耳后根:“东家,你们家对我们已经非常好了,不仅让我们赚了这么多银子,逢年过节还给些吃食,怎么还能让你们为我们孩子承担束脩?” “孩子们能多读书,明事理,多出路,也是我们夫妻二人乐见其成的。你们如此辛劳,我们席家也希望诸位能早日过上你们想过的日子。” 第(2/3)页